不需要围台,只用导弹摧毁台岛商用港口,就能加速推进统一?
近年来,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军方多次警告中国大陆对台动武的可能性显著上升。2025年5月,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在夏威夷与印太盟国活动中指出,中国大陆在台海周边的军事行动已形同“战争排练”。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香格里拉对话中进一步警告,中国大陆攻台威胁“迫在眉睫”,呼吁盟国提高国防预算以联合威慑。与此同时,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教授格尔茨提出了一种非常规的“以武逼统”策略:通过精准导弹打击台湾商用港口的关键设施,如吊臂和码头,中国大陆无需围台或全面入侵,即可瘫痪台湾经济,加速统一进程。
传统上,分析中国大陆对台动武的讨论多聚焦于两栖登陆或全面海上封锁。然而,格尔茨与其博士生戴维斯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法评估了一种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导弹封锁。他们模拟了解放军在100天内使用400至800枚导弹,针对台湾主要商业港口(如基隆港、高雄港)的吊臂和码头设施进行精准打击的后果。结果显示,这种攻击无需摧毁船只,仅通过破坏港口物流设施,就能将台湾港口货物吞吐量长期压制至正常水平的5%至25%。
这种“压抑效率”的策略核心在于瘫痪而非彻底摧毁。港口吊臂作为货物装卸的关键设备,一旦受损,修复耗时且成本高昂。即使部分设施恢复,整体物流效率的下降也将对台湾经济造成持久打击。格尔茨指出,解放军可利用库存中的东风11等老式短程弹道导弹或远程火箭炮实施攻击,无需动用高精度主力导弹,从而大幅降低军事成本。
此外,这种策略避免了大规模海军调动或地面入侵,减少了与美国及其盟友直接冲突的风险。中国大陆近年在“海峡雷霆-2025A”等军演中已明确演练针对港口和能源设施的打击,显示其战略思维已从传统的“入侵与封锁”二元模式转向多样化的非传统胁迫手段。这种灵活性使北京能够在不触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对台湾施加巨大压力。
展开全文
台湾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海上贸易的岛屿经济,90%以上的物资仰赖港口运输。基隆港、高雄港、台中港等主要商业港口不仅是经济命脉,也是能源、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输入通道。一旦这些港口的吊臂和码头设施遭到破坏,货物装卸能力将急剧下降,导致供应链中断、物价飙升和社会不稳定。模拟显示,港口吞吐量降至正常水平的25%以下,可能引发粮食短缺、能源危机和工业生产停滞,进而动摇社会信心。
更重要的是,导弹封锁的长期经济压力可能削弱台湾民众对“台独当局”的支持,增加对大陆妥协的内部压力。与传统军事占领相比,这种策略通过经济战间接达成政治目标,可能在不流血的情况下迫使台湾在谈判桌上让步。格尔茨认为,这种“以武逼统”的方式成本低、隐蔽性强,且能有效规避国际社会对“全面战争”的强烈反弹。
面对导弹封锁的潜在威胁,格尔茨提出了一系列防御建议。首先,台湾应强化港口吊臂的维修能力,预先储备关键零部件并培训专业维修团队,以缩短设施修复时间。其次,建立港口与军方的快速协调机制,确保危机时刻能高效分配资源。此外,在关键港口部署适度的反导弹系统可有效拦截部分来袭导弹,降低破坏程度。台湾还需加大关键物资储备,特别是粮食、能源和医疗用品,以应对可能的长期封锁。分散化的港口设施建设、发展小型港口或空运能力也能减轻对主要港口的依赖。格尔茨强调,但是,这些办法都难法从根本上解决台湾基于孤岛的脆弱性。或者说,如果解放军以这种手段封锁台湾,再加上对其他节点目标实施打击,就能用一种极低的成本解决统一问题,可能在不触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加速统一进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