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中华田园犬背后的社会发展变迁

解禁中华田园犬背后的社会发展变迁

近半年来,广州、深圳、长沙等多地宣布对中华田园犬(土狗)“解禁”。舆论普遍表示欢迎,有观点认为,这是尊重中华传统,是文化觉醒;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精细治理的开端。

城市宠物的价值是依附于人的,解禁土狗背后,是中国社会变迁中科学、经济、人文等各因素深刻而有趣的变化。

作为公共政策,禁养狗种的目的在于消除负外部性。简单地说,就是你养了狗,对别人造成了风险和成本,就需要立一个规矩。比如遛狗牵绳、带走狗屎、深夜狗叫扰民得给狗戴嘴套等等。如果一些犬种体型太大、太凶猛,具有过高的风险,就要从根本上禁养。

过去,中华田园犬是用来看家护院的,自然领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不过,考虑到中华田园犬体型并不算大,所以是否应该禁养一直有争议。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华田园犬看家护院的功能在下降,和人的接触在增多,这也是狗适应中国社会变化的过程。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社会领域本身。中国城市养狗的现象,大致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家庭把狗作为宠物养,追求的是宠物陪伴提供的情绪价值,一般经济条件许可,都会在流行的品种中挑一只。当时没什么人养土狗,也谈不上禁土狗。

后来,随着养狗逐渐普及,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人也开始养狗了,有一些人就会去养一只相对便宜甚至不要钱的中华田园犬。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化,不少地方开始出台禁养政策。这时,争议就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一些地方出台禁养犬种政策,实际上还有一个潜在的考虑,就是尽量减少城市养狗的数量。把最便宜甚至不要钱的中华田园犬禁掉,就把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挡在了大门之外。这个考虑未必不合理,毕竟,一个家庭要付出很多经济和精力上的成本,才能好好地养狗,降低狗对他人的外部性。

当养中华田园犬的人越来越多,公平性的质疑越来越大,公共政策自然会发生变化。比如广州的通告就表示,将中华田园犬(土狗)移出危险犬品种并纳入登记管理,可以加强养犬登记管理机制的落实,避免混血犬只脱离管理,促进城市无主土狗的收容救助,缓解涉犬人群对立情绪,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滴水可见太阳,解禁中华田园犬,是人的尊严更大程度地实现,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体现。

社会是复杂的,正如前面所说,解禁中华田园犬,实际上降低了养狗的经济门槛,但养狗的花费并不低。比如,疫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养了一只狗,有可能不去打疫苗,甚至也不办狗证。随着禁养的解除,这些新问题该怎么办,也是需要正视的。 □ 刘远举

评论